千钧一发点球决胜负:是守门员压力大还是发点球员压力大?

昨晚2020欧洲杯足球赛八分之一赛事实在精彩:法国队战瑞士队。一般认为法国队比瑞士队强,而且法国队球风彪悍,瑞士队怕是难以取胜,所以我的心里是有那么些给瑞士队加油的。果然,法国队开始以3比1领先,不过被瑞士队追成3比3。接着是长时间的鏖战,替瑞士队捏着一把汗,95五分钟结束,仍然是平局,接着加时赛,双方队员看起来体力有点吃紧,法国队取胜心切,可是几次门前进攻都未成功,感觉他们急躁了。加时赛结束仍然3比3,这是开启点球,以点球决胜负,看球赛我最爱看的就是点球了,就这样,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到了…… 瑞士守门员扑住了法国主力小木的球! 准确地说是用手掌挡开了球。守门员呆了一秒之后,意识到赢了,立刻跳跃欢呼起来跑向队友……. ,太激动人心了呀,守门员太帅了!如下图。

发点球决胜负实在是千钧一发,只要一个球进了,一瞬间的功夫,不管多么重大的比赛,胜负就这么一锤定音了。点球员和守门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两者之间,谁的压力更大呢?先说守门员,并不是一人当关,万夫莫开,因为球门太大,他不可能挡住飞驰而来的小小的一球,在吹哨前短暂而紧张的片刻守门员必须做出判断,他的身体是往左边挡还是往右边挡,判断可能主要靠直觉,或许守门员事先已经做足了功课,研究过众多球星的发点球的习惯,通常情况下,守门员扑不到球是可以被理解的。可是如果点球失误或者被拦截住了,倒是会令人痛心疾首的,所以有的球星因为压力过大发挥失常而踢飞了球,或者害怕球被拦截而踢刁钻角度反而导致失误。我自己觉得在发点球的时候,其实是球星的压力更大。不知您的看法是不是这样的?

在国外怎么过年

来到比利时以后每年也都过春节,可是过的却不是正宗的春节。我觉得正宗的春节是跟家人围桌吃年夜饭过的,安静祥和,空气中散发着怀旧的味道。
然而在比利时的春节却过成了村里每个人都参加的大聚会。十几二十年前那时还是学生,过的是中国留学生自己组织的春节,大使馆还给每个留学生补贴餐费,那时的学生比现在少多了,主要的节目是吃大餐,还有几个节目比如唱个歌什么的,一起过年感觉蛮温馨的,餐费补贴带着祖国亲人的关怀。后来的春节聚会人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大、节目也越来越多,现在的留学生都兼具文艺青年气质,吹拉弹唱跳样样能上台面,过春节成了有吃有看的社会活动。
今年的春节过得尤其热闹:全比的华人来到了我们村里,各种歌舞表演加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游行队伍红红火火载歌载舞,占据了村里最中心的地盘,吸引了当日村里最多的各色眼球。
这种过年方式倒是像在国内的大年初一,大家都穿着光鲜亮丽出门走街串巷,给亲朋好友同事老乡以及遇见的每个人送上自己的新春祝福……

Image may contain: 22 people, people smiling, people standing and outdoor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12566131762903&set=a.1789870421177.96169.1072094312&type=3&theater

Vegetarisch mini loempia

ingrediënten
aardappelen: passend
wortelen: passend
Pijp ui : passend
Knoflook: passend
Soya scheut: passend
peper poeder:klein beetje
licht soja saus:passend
olie: passend
Tarwemeel in water: passend
Deegtjes: passend
1. Vulling maken:
(1) Sneed de aardappelen en wortel in ribbetjes, groene ui en knoflook in fijne
stukjes
(2) Voeg beetje olie toe in de pan, daarna beetje knoflook, daarna aardappelen
en wortel ribbetjes, als ze zacht worden, dan zijn ze klaar, doe de vuur af.
(3) Voeg nog beetje soja saus, peper poeder , pijp ui en sesamzaadjes olie toe
(4) Goed mengen
2. Loempia maken:
(1) Leg de vulling op de deegtje, voeg nog beetje soja scheut
(2) Vouw het deegtje , stick de deegtje met beetje water en tarwemeel en eiwit
(3) bakken, tips: zacht vuurVegetarisch mini loempia

 

 

vegetarische mini loempia’s

复杂的语言技巧是现代人取胜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的关键

尼安德特人

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奥秘之一,莫过于在欧洲繁荣了成千上万年的尼安德特人的命运了。大约3.5万年前,随着冰川蔓延过整个欧洲大陆,尼安德特人便灭绝了。日前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正是现代人更加完善的语言技能,使他们取代尼安德特人,成了文明社会的主人。
  英国科学家探索“尼安德特人”消亡之谜
  在德国伟大诗人海涅的故乡———杜塞多尔夫城附近,有一个名叫尼安德特的峡谷。1856年8月,采石工人在峡谷南侧的石灰岩山洞中发现了一副人的骨架,共有14多块骨头,其中有一块是珍贵的头骨。这是一种古老的人种,1864年被爱尔兰解剖学家金氏命名为尼安德特人。
  揭开尼安德特人兴衰之谜,人类童年的历史将更加清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为了揭开尼安德特人突然消亡之谜,科学家们长期以来苦苦探求。最近,英国剑桥大学史前以及人类进化学教授保尔·梅乐斯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梅乐斯根据先前已有的证据推出一个结论,最早的现代人种是于后旧石器时代由非洲抵达欧洲的。科学家在德国南部发现了象牙雕成的狮头男性人身像,这是后旧石器人类文化遗迹。研究者发现,后旧石器人曾经遍布欧洲和中东。根据放射性碳元素可以确定,这些后旧石器人类兴起于4万年到3.5万年前。而根据最新的DNA研究显示,现代人的足迹在那个时期已经遍布欧洲大陆。然而与此同时,尼安德特人却突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此之前,它们已经进化了20万年,并成功地适应了冰河气候。
  尼安德特人为何会被现代人取而代之?梅乐斯认为,答案在于语言。梅乐斯认为:“如果没有复杂的语言技巧,以及与之相应的发达大脑结构,要创作出精雕细刻的骨器、石珠、个人装饰物以及抽象和具象原始岩洞壁画这些物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复杂的语言技巧是现代人取胜尼安德特人的关键
  在最近的30年里,考古学家对于化石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对于语言进化的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是美国布朗大学语言学家莫利普·利伯曼1969年最先提出的。他和耶鲁大学解剖学家埃德蒙·克里林将尼安德特人的骨骼拼组起来,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发声系统与黑猩猩一样,是一种单道共鸣系统。这种系统的发音能力很差,声道结构决定了它不能正确和清晰地发出元音。
  利伯曼认为,尼安德特人如果有语言,也是口齿不清,这就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和交流的进行,影响了群体的生存能力。根据考古学家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大约在10万年以前,现代人类的祖先和尼安德特人一同游荡在地球上,当时人类祖先与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相差无几。不过,在体力上,人类祖先却没有尼安德特人强壮。根据当时的判断,被淘汰的应该是人类的祖先。但是,到了距离现在14000年,人类学会了利用被训练过的狼狗来帮助人类发现外患的入侵,这样,人类的嗅觉逐渐退化,这种退化使得人类在发音方面得到进化。
  美国布朗大学语言学家莫利普·利伯曼和耶鲁大学解剖学家埃德蒙·克里林发现,人类具有比尼安德特人更加完备的发音系统。发音系统的丰富导致语言和思维的丰富。这就是尼安德特人被最终淘汰的根本原因。
  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包括后旧石器人类在内的现代人拥有复杂的语言。今天的原始部落同样掌握复杂的语言技巧,无论是澳洲土著,还是爱斯基摩人都有着同样水平的语法。梅乐斯解释说,复杂的语言技巧是现代人类取胜尼安德特人的关键。互相沟通的能力,使原始人能更有效地从事狩猎等合作活动。他们在分享食物源地信息方面也更具优势。这对于度过严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家推测,处于最后一个冰河纪中期的欧洲几乎是不毛之地。而抵达欧洲的后旧石器人发挥了他们已经具有的语言优势。当尼安德特人消失的时候,欧洲大陆的气温摇摆幅度在8摄氏度之间。梅乐斯认为,由于拥有新技术、发明能力以及语言,现代人能够比尼安德特人更迅速地适应天气的快速变化。在此之前,尼安德特人经历过类似的气候变迁,并且生存下来。但他们那时并不需要面对现代人类的竞争。
  现代人类拥有独特的语言基因
  从类人猿到人,人类完成了最后的进化过程。可是今天的猿,如黑猩猩、大猩猩等之所以原地停滞了下来,其原因之一就是没能掌握语言。人类为何得天独厚地掌握了语言,从而顺利地在进化过程中走在前列?最近,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迈克尔·考尔帕利斯博士提出了一个二段进化论的观点,指出语言能力的获得来自基因突变所产生的飞跃。
  考尔帕利斯的二段进化论认为,在第一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是CMAH基因,包括黑猩猩等类人猿在内的非人类动物都有这种基因,惟独人类没有。对此,日本和欧美的专家共同研究的结果表明,尼安德特人也没有这一基因。科学家认为,二三百万年前,人类祖先在一次突然变异中失去CMAH基因,就在发生这一变异的同一时期,人类祖先的大脑容量增加了。考尔帕利斯博士认为,CMAH基因的丢失,使人类祖先摆脱了束缚大脑成长的障碍,从而大脑容量迅速增加,完成智能的基础结构。第二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是FOXP2基因。这种基因来自一种具家族史的语言障碍症,最早是由美国一个专家小组发现的。考尔帕利斯博士认为,FOXP2基因不但促成了大脑容量的骤增,对发声器官做微妙控制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些都与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语言基因FOXP2的发现在语言学和生物学领域确实引起关注。相关文献约数十篇,纵观这些研究结果,存在两种意见:一是FOXP2基因与人的先天语能有关;另一种是无关。
  需要明确的是,生物界任何一种机能都是由多种基因所决定,并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调控机制,对语言这样一种为人类所特有的机能更是如此,因此,不可能只存在一种语言基因,FOXP2的发现为研究先天语能及语言习得的生物学机制开辟了崭新途径,语言一定存在着特有的生物遗传基因系统。
  语言是人类长期进化的产物,正如人类学会站立是其适应环境需要在漫长实践生活中所形成,并将这种机能以生物信息的方式保存下来。作为文化信息的传递载体,语言又称为人类的第二套“遗传系统”,语言同样存在其生物物质基础,否则,人类不可能在出生后的短期内学会母语。作为第二套“遗传系统”,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涉及意识、思维等人类特征性的方面,因此,语言学的研究应加强与现代生物学、脑科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合作。
http://zhangziyueup.iteye.com/blog/1325630

转载:幸福的密码: 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麽?

转载:幸福的密码: 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麽?

幸福的密码: 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麽

http://bbs.wenxuecity.com/teatime/441930.html

1988年4月, 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麽》。

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

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
历时两个多月,他最 终收回了5200多张有效问卷。经过 统计,仅仅只有121人 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发现,这121人当中有50人, 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
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裡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澹的人,为什麽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透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澹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发。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澹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透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透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他的导师看了论文后,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

毕业后,爱德华•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爱德华•金森也由当年的意气青年成长为美国一位知名终身教。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

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 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麽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麽强烈吗?

他把那121人 的联繫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 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回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 调查表。这些年来,这69人 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 (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 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

看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霍华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连数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

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论文结尾,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澹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无数读者读了这篇论文之后,都纷纷惊呼:“霍华德•金森破译了幸福的密码!”
这篇文章,引 起了广泛关注。《华盛顿邮报》一 天之内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体採访时,霍华德•金森一脸愧疚:20多年前,我太过年轻,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而且,我还把这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传达给了我的许多学生。在此,我真诚地向我的这些学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转载:刘瑜 《牛校牛在哪 》

http://news.sina.com.cn/w/2013-05-04/225427026640.shtml

刘瑜:牛校牛在哪
作者:xilei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这一年,除了领钱,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任务。为了防止自己整天缩在家里,把薄薄的那一沓钱翻来覆去地数,我决定去旁听几门课。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定睛一看,这本1000多页的玩意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几行字:

  Courses of Instruction 2006-2007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s.

  就是说,仅仅就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哈佛就一口气列了1000多页。我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以前在哥大听课,我就觉得自己已经见过世面了。现在,捧着这个庞然大物,我有种金轮法王突然路遇萧峰的悲凉感,过去六年建立起来的牛校感当即化作片片飞屑,随风而逝。

  端着它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读到最后,就是《廊桥遗梦》里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觉,之前和丈夫风平浪静的婚姻,原来都是不算数的,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情。

  当然,让我产生伟大爱情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

  国内的媒体,时不时地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精神不应当仅仅是训练工作技能的精神。据说,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虽然“人文”这两个字,因为靠“文人”两个字太近,已经臭大街了,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再给它一次机会。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时,也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哥大也有,但是跟哈佛比,是小巫见大巫)。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摘抄一段关于“核心课程”的说明: “The philosophy of the Core Curriculum rests on the conviction that every Harvard graduate should be broadly educated, as well as trained in a particular academic specialty or concentration. It assumes that students need some guidance in achieving this goal, and that the faculty has an obligation to direct them toward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skills, and habits of thought that are the hallmarks of educated men and women.”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Foreign Cultures; Historical Study; Literature and Arts; Moral Reasoning; Quantitative Reasoning; Science; Social Analysis. 拿Moral Reasoning这个板块做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1。民主与平等

  2。正义

  3。国际关系与伦理

  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5。儒家人文主义

  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

  7。自我,自由与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

  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11。比较宗教论理

  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

  13。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

  14。现代政治哲学史

  拿科学这个板块来说,所给课程包括:

  1。光与物质的性质

  2。空气

  3。宇宙中的物质

  4。观察太阳与恒星

  5。时间

  6。爱因斯坦革命

  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

  8。现实中的物理

  9。Cosmic connections

  10. 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

  11。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政策

  12。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

  13。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

  其它的板块,就不列了,太长。基本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freshman seminar)――这个freshman seminar是什么宗旨,什么来头,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课程名称开得非常诱人,因为名单太长,我只列上那些我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头六臂会去旁听的课程。

  1。人的进化

  2。翅膀的进化

  3。细菌的历史

  4。银河与宇宙

  5。象棋与数学

  6。疾病的话语

  7。DNA简史

  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

  9。应然:道德判断的本质

  10。火星上的水

  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

  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

  13。非洲的艾滋病

  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

  15。什么是大学,它的目的是什么?

  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

  17。怀疑主义与知识

  18。一个社区的研究

  19。基督教与美

  20。怎样欣赏画

  21。浮士德

  22。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

  23。香蕉的文化历史

  24。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25。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

  26。怎样读中国的诗歌

  27。互联网与法律

  28。美国的70年代

  29。The American Creed: Exceptionalism and Nationalism.

  30。语言与政治

  31。信任与民主

  32。美国的总统选举

  33。60年代的青春文化

  34。盗版

  35。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

  36。当代印度

  37。公共健康与不平等

  38。公墓的历史

  39。人权

  40。政治演讲与美国的民主

  41。“犯罪”的概念

  42。现代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

  43。烟草的历史

  44。酷刑与现代法律

  45。大脑的测量:心理学实验的兴起

  你看,随便这么一列,就有45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45门课中的几门。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

  “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前两天读王璐小友的文章,其中有句话说的挺好玩,说到国内某现象,他说:两个连大学都算不上的什么机构,竟然为自己还算不算一流大学而辩得脸红脖子粗。

  这事我没怎么跟踪,所以也不太清楚。好像是香港几个大学挖了几个高考状元走,清华北大就开始捶胸顿足,觉得自己不再“一流”。这种捶胸顿足有点滑稽,仿佛宋祖德为自己不再是一线男星而痛心疾首。其实,清华北大的确应该捶胸顿足,但不该是为了几个高考状元,而应当是为自己与天真的距离。